聽力損失是新生兒出生最常見的問題之一,新生兒先天性雙耳重度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若加上雙耳或單耳輕、中度感音神經性聽損,發生率則高達千分之三。此數據還不包含傳導性及後天遲發性聽損。若沒有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幼兒重度聽損被診斷出來的平均年齡為1~2歲,中、輕度聽損則為3~4歲。

 

嬰兒從出生至6個月大,這段時間的聽力是語言獲得的關鍵時刻,其影響一直延伸至六歲。如果能及早在6個月大以前早期發現,並給予適當治療和復健,便有可能改善寶寶的語言學習、溝通能力,和父母及家人的互動關係會獲得改善,入學後接受教育的狀況也會比較正常,將來進入社會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對於後天遲發性聽損,國民健康局也提供學前兒童聽力篩檢,希望孩童能在入學前就能及早發現,早期展開聽語復健,避免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學習。

 

國民健康局與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共同攜手,為孩子聽力把關,特別免費提供「幼兒聽力篩檢諮詢專線」服務。期望透過諮詢服務專線的設立與推動,一起為扶育聽損兒童發展為獨立有貢獻的公民而努力。

專線諮詢服務內容包含:提供家長聽力篩檢初步判別的指標、聽力發展的歷程、聽力篩檢機構資訊、早療機構的資源聯結、各縣市政府補助辦法、聽輔器材相關資源及訊息等。

 

幼兒聽力篩檢諮詢專線:0800-800-832與 0800-889-881

 

 

常見的幼兒聽力檢查

談到篩檢工具,在選擇時必須考慮篩檢對象的年齡、成熟度及合作性。常見的幼兒聽力檢查,以及是否適合篩檢的簡介如下:

1. 純音聽力檢查:即測量幼童各頻率的純音聽力閾值。適合學齡以上之幼童,不適合學齡以下之幼兒。行為觀察聽力檢查及遊戲聽力檢查:此兩種聽力檢查乃針對無法表達之嬰幼兒,測量其對聲音的反應。由於耗時較久,且必須由專業資深聽力師執行及操作,故不適合用做聽力篩檢。

2.語音聽力檢查:測量幼童分辨語音的能力,對較小的兒童不適用。

3.聽阻聽力檢查:測量中耳的阻力及壓力變化,以及耳膜的運動性,可以敏感地偵測出中耳積水、負壓等疾患,由於操作簡便、快速,十分適合做中耳功能的篩檢。

4.耳聲傳射檢查(otoacoustic emission):利用耳蝸的非線性特徵,測量外毛細胞的功能。又可細分扭曲產物耳聲傳射(DPOAE)、短暫誘發耳聲傳射(TEOAE)等,操作簡單、快速,敏感度、特異度、效率、信度均高,十分適合對幼兒做內耳功能的篩檢。

5.聽性腦幹反應檢查(ABR):測量聽神經及腦幹對聲音的反應。由於不需病人的反應,所以也發展出自動、快速的ABR,針對幼童做聽力篩檢。

 

由以上的說明可知,針對不同的對象,有最適合的篩檢工具。對新生兒來說,重要的是偵測出神經性聽障,因此,耳聲傳射及聽性腦幹反應最為適合。而對學齡前幼童,中耳炎發生率高,聽阻聽力檢查是絕佳篩檢工具,等到學齡後,純音聽力篩檢就已足夠

 

 

 

 

參考資料:幼兒聽障知多少~談幼兒聽力篩檢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奶熊工作室 | 編輯 整理 k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