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熊 X 格瑞思】合作專欄

撰文/陳忠寅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1074號)

 

孩子受到性騷擾或性侵害在研究或實務上都顯示並不少見,如果父母認為孩子遭受這樣對待的機率很小,就可能因為輕忽而造成沒有及早協助孩子的種種遺憾。因此,以下有兩個錦囊妙計提供父母可以發覺與協助孩子面對性騷擾或性侵害的負向經驗。

 

📝 錦囊妙計一:主動覺察徵兆

當孩子遭遇這類事件時,通常心裡會出現非常複雜的想法,例如:不知道該怎麼說;害怕父母反應太激烈;認為是自己的錯或骯髒;怕別人不相信;怕被責備或受到閒言閒語;怕事件擴大等,也因此,很多孩子遭受這樣的事件時,並不會主動告知父母,必須依賴父母主動覺察,以下就是孩子遭受這類事件時“可能”的徵兆:

1.生理上:常打瞌睡或失去活力;經常表示不明原因的身體不適或腹部疼痛;抱怨生殖器官、肛門疼痛、癢、出血或排泄困難;口腔、臉部、手足或胸部有傷痕…等。

2.情緒上:常出現情緒低落、沮喪、退縮、莫名恐懼;常覺得自責與羞恥;變得非常敏感易怒;常皺眉沉思…等。

 

3.行為上:突然課業表現差異大;特別害怕或敵視某個人;出現性挑逗或自慰等行為;不信任他人;常有惡夢;自暴自棄、自我傷害;注意力變得不集中;出現懷孕的一些症狀;出現負面或過於憤世忌俗的語言;對性有過多的了解或好奇;突然的退化行為,如吸手指;常說自己有個不能說的秘密,或有人對他做一些奇怪的事;抱怨自己很髒,討厭自己的身體;明顯厭惡被碰觸身體或過度想碰觸他人;出現強迫行為,如不斷洗澡;突然有錢買東西或身邊出現很多食物;藏內衣褲不拿出來洗;逃家逃學…等。

這些是受到性騷擾或性侵害的孩子可能出現的徵兆,但不一定出現這些徵兆必然代表孩子是受害者,有些徵兆在其他類型問題也可能出現,只是作為協助父母提高主動覺察孩子問題的警覺性。

 

📝 錦囊妙計二:正確談話方式

當孩子遭受性騷擾或性侵害時,對家長而言也是相當負向的經驗,如果父母沒有覺察自己的狀態,可能因為自身出現難過、焦慮、生氣、自責的情緒,而導致影響自己出現不恰當的言行舉止,進而造成孩子不願意繼續談,甚至造成孩子二度傷害。因此以下建議父母在與孩子談話時可以做什麼與避免做什麼:

1.充分準備:當我們懷疑孩子可能是受害者時,可以先大略複習這類議題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父母自己的心理準備度,先假設如果孩子說出自己真的受害,您的眼神表情、回應語氣、方式與內容會是什麼,練習保持冷靜平穩,讓自己稍作準備再去和孩子談話。

2.相信孩子:畢竟這類問題很難啟齒,除非特殊狀況,否則極少孩子會用這種事說笑,當孩子說出自己受害時,父母應認真看待孩子的陳述,不要表現出懷疑、拒絕的態度,不要預設立場,要留意孩子表達的各種訊息來逐漸了解全貌。

 

3.正確傾聽:談話地點要隱密與安全,即使其他家人在旁,也可能造成孩子不想說。對孩子過程中的表現要有耐心,儘量給孩子安全感,不要催促與責備孩子,例如:「你不說我怎麼知道」、「怎麼不早說」、「怎麼這麼笨不會離開」…等,這些催促指責的話,可能讓孩子更不願意說。

傾聽時要用「非語言」表達支持與關心,例如:接納關懷的眼神表情、尊重支持的語氣態度、放鬆的姿態…等,讓孩子感受到您用不帶批判評價的態度傾聽,並對他的感覺感同身受。

4.適當表達: 向孩子再三保證會保護他,不會讓他再受到傷害,但不要保證超過自己能做到的,例如這些事不會告訴任何人,讓他知道可能會讓可以幫助他的人知道。肯定與感謝孩子願意告知您,不要催促孩子一下子講出所有事情,鼓勵孩子說出他準備好可以說的部分。

多用開放性問句徵詢,例如:「當時發生了什麼事?」、「能不能多跟我說一些是誰這麼做的?當時你人在哪呢?」、「你的感覺是什麼?」、「你會怎麼看待這件事?」…等,但初期不需太著眼各種細節,以免引起二度傷害,同時不要像法官似的用「審問」或「檢討」的語氣。

 

 

 

>>>>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    簡介

前身是「格瑞思心理工作室」,於88年1月19日成立。
走過將近六年的開創階段,終於在93年9月立案通過成為「心理諮商所」。
相信在上帝的恩典中,生命有一條出路,人們可以透過尋找與回應而遇見。
不只重視「個人」與「環境」,也重視容易被忽略的「心靈」議題,
並以英文名字”Grace”─ 「恩典」為服務理念,
扮演專業稱職的陪伴者,陪伴人們尋獲這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