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邀請小朋友到家裡玩,父母應該怎麼教小朋友,曾能做個道地的好主人?而拜訪的小客人怎麼做,才會是一個很棒的小客人?

無論是要幫助孩子成為好主人與好客人,父母背後的期待都是希望孩子在與他人互動時,能夠有得體且有禮的行為表現。要協助孩子扮演好這兩種角色,需要關注的層面並不相同,今天先以做個「準備充分的小主人」說明:

一、讓孩子參與這次聚會的規劃與邀約

大多數父母在規劃家中的聚會時,很少會邀請孩子加入討論,或是事先徵詢孩子的意見,因此有許多孩子是在訪客即將抵達的當天,才從父母口中得知,今天家中會有訪客。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不會對聚會有參與感,會認為那是父母的聚會,與自己無關,當然也不清楚自己可以在聚會中扮演的角色,只能被動聽從父母的指示。

父母可以考慮在規劃家中的聚會之初,就跟孩子一起組成聚會的籌備小組,規劃時納入孩子的想法,並分派合適孩子年齡的工作給他,例如協助打電話邀請對方家庭的小朋友,協助打掃環境,聚會當天負責招待其他小朋友…等。這種全家一起並肩完成聚會的經驗,可以有效增加家人情感,孩子也在過程中,學習扮演好主人所需的負責感與細心。

二、 給孩子多一些預備的時間

父母有時會在聚會中,要求孩子表演某項才藝或是要求孩子分享玩具給來訪的小朋友,卻沒有事先給孩子準備的時間。當孩子扭捏、害怕、生氣或是拒絕分享玩具時,父母可能還怪罪於孩子,認為孩子表現不夠大方得體,這樣的作法其實對孩子的心裡是多重的傷害。

父母對孩子要有更多的尊重,如果有意邀請孩子表演才藝,事先徵得孩子的同意,並要給予孩子事前演練的時間,才能在聚會當中要求表演。如果預期聚會當天會有其他小朋友,讓孩子有機會事先把那些對他有特殊意義而無法分享的玩具收拾好(例如有依附意義的布偶,或是孩子特別珍視的玩具),避免因為其他孩子取用這些玩具而發生衝突。

三、事後給予孩子回饋

禮貌是從嘗試錯誤的經驗中逐步養成的,所謂「有禮貌」常指的是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設想,並做出合適的對應行為。但孩子因為認知能力的限制,會需要父母與其討論並給予明確的回饋,才能將經驗轉化為學習。

因此在聚會結束之後,全家人適合一起坐下來,討論今天聚會的經驗,有哪些部分是孩子表現很得體的?哪些部分是可以更精進的?父母儘量要清楚的描述所觀察到的行為,精確提出可改善的建議,詳述背後的理由與想法,並開放的聆聽孩子的回饋。藉此過程一點點的累積孩子對禮節的理解,並能內化到每天日常的行為中。

 

To be continued……

 

?本文經作者授權同意轉載,原文見以下連結:

 

 

隨時接收更多育兒文章 ? 加入好友

奶熊工作室|整理Byacing

圖片來源 / Freepik

圖片來源(2)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