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在文章中談到父母應該多提供孩子嘗試、挑戰的機會,孩子才能從實做與練習中長出能力與自信。像是最近我們家在練習放手讓孩子搭公車,就是最好的一個實例。

但是道理說起來容易,實際在引導孩子時,卻沒有這麼順利,即使是我這個心理師爸爸,也常遇到很多的挫折。其中我最大的困難就是,即使我很樂意放手,孩子也不見得願意接受挑戰、嘗試,因此我經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引導孩子去做點嘗試,接受挑戰,這真的非常考驗我的耐心與情緒管理的能力。

特別是我們家的哥哥阿言,簡直「謹慎小心」到了一個誇張的程度,對於那些他不太有把握的、覺得有點危險的,他都需要大量的時間觀察、醞釀,才能夠做出一丁點的嘗試。例如在他幼稚園中班的時候,我光是要他在畫圖本上畫下第一筆,就花上了一個鐘頭跟他溝通、討論;他的游泳課大約到了第二十節課(歷經三個教練、橫跨兩個年度),他才願意嘗試把頭放進水裡。

為了幫助兒子願意嘗試,我有一句口頭禪常放在嘴邊:「在相信你跟不相信你之間,我會毫不猶豫選擇相信你這一邊。」當他無法完成籃球課的運球練習時;在他覺得自己無法完成作業時;在他覺得自己畫的圖很難看的時候;在他在幼稚園第一次準備說故事比賽感到挫折的時候……每一次當他覺得自己做不到而情緒崩潰時,我都會抱著他重複說著這句話,試圖給他一些鼓勵與勇氣。

因為我常說,這句話孩子也朗朗上口,有時也會變成兒子向我爭取挑戰機會的武器,讓我難以拒絕他的要求。

在兒子阿言六歲的時候,有一次晚餐我煮味噌湯,卻忘了買豆腐,兒子對此有些不滿,因此我們有以下的對話:

阿言抗議的說:「沒有豆腐,這就不是真正的味噌湯!」

我搖搖頭:「雖然沒有豆腐、但裡面有小魚、蘿蔔、鮭魚跟味噌,所以也可以是好喝的味噌湯。」

阿言:「我不想喝沒有豆腐的味噌湯,那不是味噌湯!」

我:「我現在沒有空去買豆腐,你可以選擇不要喝!那是你的決定!」

阿言:「可是我想要喝!我喜歡爸爸的味噌湯,我可以自己去買豆腐回來!你再幫我把它加進去!」

四歲的妹妹阿聆開心地說:「如果哥哥去買豆腐,我也要跟著他去!」

(我們家離最近的便利商店大約步行10分鐘,中間會經過兩個路口,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我真的很沒有把握他可以自己完成這項任務。更別說還要帶著四歲多的妹妹。)

我:「只有你們兩個人去實在太危險了,我沒辦法答應!」

阿言:「爸爸!在相信我跟不相信我之間,你選擇哪一邊?!」、「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得到!」

我:「(驚)……」(沈默想了三十秒)

(我真的心裡很害怕,沒有把握他們做得到;但是又不想錯失這個他願意自我挑戰的良機)

我「好吧!我讓你們去買,但是我需要跟你們確定,你們知道怎麼保護自己的安全!」

(我一一跟他們複習過馬路的原則,又耳提面命了許多的注意事項)

(我也要求妹妹必須全程牽著哥哥的手)

阿言:「我們出發囉!!爸爸你放心,我們會安全回來!」

(我目送他們出門,然後偷偷跟著他們後面,直到確認他們抵達便利商店)

(然後我提前溜回家,假裝始終在家裡面等他們)

(10分鐘後,他們兄妹回來了!)

阿言:「爸爸!我們買豆腐回來了!」、「我有保護好妹妹!」

阿聆:「我都有一直牽著哥哥的手!」

我蹲下來擁抱他們,分別親了一下:「你們兩個好厲害,我不敢相信你們可以自己完成這個大冒險!」、「我本來覺得你們應該做不到!」

阿言:「爸爸!謝謝你選相信我這邊!」、「就像你常說的,沒有試試看就不知道自己行不行!」

 

【分析】

在親職教養中,父母若能提供略高於孩子當下程度的挑戰,將有助於孩子能力的提升以及自信心的建立。但是當中最困難的,就是這個「略高於」要如何拿捏?有時我們會一不小心設定過高的難度,打擊了孩子的信心;又或者低估了孩子的能力,遲遲不願意讓孩子去經驗與挑戰。我的想法是,若是孩子主動要求要「自己來」,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如果沒有真的很嚴重的安全疑慮,或許父母可以放手讓孩子好好的試一試。

在相信孩子跟不相信孩子之間,你的選擇是哪一邊呢?

 

📍本文經作者授權同意轉載,原文見以下連結:


隨時接收更多育兒文章 👉 加入好友

奶熊工作室|整理Bya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