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步車,俗稱「螃蟹車」,英文稱為「baby walker」,直譯過來就是「嬰兒助行器」,是在幫助嬰兒走路走得更好使用的,並不是訓練嬰兒學習走路的工具,更不會是代替父母、保母的照顧者,因此若把學步車當成「安置幼兒的場所」,那就大錯特錯了!
有媽媽說:「國外都不用學步車了,所以我們也絕對不會讓孩子坐學步車!」
圖 | 因學步車而造成的意外不少,可能是因大人疏於照顧? /取自Stock Snap
事實上,目前只有加拿大在2004年4月7日頒布了學步車禁令,禁止學步車的廣告、銷售及進口,而禁止的原因只有一項,就是「安全考量」。從1990年到2002年,在加拿大共發生了1935起學步車意外,像是跌落樓梯及掉落游泳池中,於是讓政府不得不發布禁令。
在台灣,也有少數因坐學步車而發生的意外事件,像是被學步車夾到,或是重心不穩跌入廚房餿水桶溺斃的案件都出現過,原因是學步車不好?還是大人疏於照顧?如果大人們不把剪刀收好,任由幼兒拿取把玩,因而造成傷害,難道我們也要禁止剪刀的使用嗎?
圖 | 幼兒腿型會因成長過程而改變 / 取自Stock Snap
坐學步車會造成O型腿?
除了安全問題外,媽媽們聽到許多使用學步車對幼兒不利的說法,像是造成O型腿等,尤其是家中有女寶寶的媽媽,更會擔心孩子將來的步態及站姿問題!其實,一歲前的寶寶都是O型腿,這稱為「生理性O型腿」,是因為胎兒在母親子宮內蜷曲所造成的自然現象,通常開始走路後半年內會消失,但是慢慢地會變成X型腿,這是由於「鐘擺效應」的影響,就像鐘擺要停下來時,並不會到達底端就突然停住,而是會左右擺動慢慢停下來。孩子要到約3歲時,才會建立筆直的雙腿。
但也並非證實使用學步車不會變成O型腿,如果幼兒在雙腳沒有力量支撐身體的時候(就是孩子還沒有辦法扶著家具自行站起來的時候)就使用學步車,這反而使得關節壓力過大,骨骼無法支撐體重,造成過度彎曲,成為「病理性O型腿」,此時就需要復健、治療,甚至是手術!
使用學步車的利弊
媽媽們常聽說「爬行有助兒童發展」,於是紛紛要求孩子盡量爬行,臨床上甚至看過2歲的孩子因為媽媽一直要求爬行而沒有發展出站立、行走的能力,因而被診斷為「發展遲緩」。媽媽會問「不是爬越多越好嗎?」其實當孩子開始站立、行走之後,可以移動、探索的範圍增加了,可以看得更高、更遠,獲得的刺激與訓練並不會少於爬行時期。
兒童的發展有階段性,在每個階段使用適當的「輔具」,可以讓孩子的發展事半功倍,當孩子只會爬行的時候使用學步車,當然就剝奪了爬行的練習;但是當孩子開始站立起來時,適當使用學步車,可以讓孩子喜歡行走、安全行走,至少當走累時會坐在學步車中,而不是跌坐在地上。
如何「適當使用學步車」呢?
從孩子學會站立開始,每天使用學步車的時間,必須小於其他活動時間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說,如果讓寶寶一天坐了2個小時的學步車,那麼至少要有4個小時以上的時間是讓寶寶進行不在學步車中的爬行、站立或是在床上翻滾等大肢體動作。
每一次使用學步車的時間,建議不要超過10分鐘,以免寶寶使用雙腳過久,造成肌肉過度使用而疲累。
使用學步車的正確觀念
一、9個月大開始使用:
當孩子開始爬行後約1個月,也就是腳部力量增加之後,再讓孩子坐學步車,這可以協助穩定關節位置,且能支撐體重,減少O型腿及扁平足的產生。
二、大人隨時陪伴:
幼兒使用學步車時,大人應隨時緊盯著孩子,且不可讓孩子遠離大人2公尺以上,以免發生危險時大人來不及反應。
三、建立安全環境:
在學步車可以到達的範圍內,應避免會造成危險的環境或設備,例如:桌角、桌上的茶杯、桌巾,或是水桶、垃圾桶等,如果家中環境有樓梯,也應裝設柵欄。
四、每10分鐘休息:
幼兒在學步車上的時間每段建議不超過10分鐘,除了避免雙腳過度使用外,同時也減少家長出現因為習慣後開始忽略、不注意幼兒行為的狀況。每天建議待在學步車上的時間總和不應超過2小時,以免減少孩子練習其他動作的機會。
圖 | 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成長的利器 / 取自Stock Snap
最後強調,學步車只是個輔助器材,無法取代父母陪伴的地位。
建議父母每天仍應盡量締造與孩子共玩的機會,而不是窩在沙發上,看著孩子推著學步車到處走而已!
>>
資料來源:學步車對寶寶有害嗎?(黃旭鎧職能治療師)
奶熊工作室 | 整理 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