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掉到地上了!」

「3秒之內撿起來是能吃的!」

「不對,是5秒!」

「是嗎?我家是30秒耶!」

一定很多人聽過這種判斷掉在地上的食物是否可食用的說法,在維基百科上甚至還以「五秒規則」來闡述這項理論:如果食物掉在地上後五秒內被拾起,則該食物可以安全地食用。根據說法,這是因為細菌或任何有害物質,在五秒內是很難對物質(食物)進行滲透。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單純只是為了減少人們對食物的浪費。

這個有趣的迷信存在於世界各地,原始版本已經不可考,廣泛流傳的版本還有「三秒規則」、「七秒規則」、「五分規則」等,長輩們也常常說:「垃圾食,垃圾大漢」,但事實到底是什麼呢?

掉到地上的食物真的還能吃嗎

的確有不少人以為食物不慎掉在地上,只要快速撿起就沒問題,但其實國外有許多研究指出,掉落在地上的食物,沾染到細菌的時間和多寡,是和食物的類型有關的,例如:

  • 表面較濕黏的食物?沾染到細菌的程度就絕對比乾性的食物大得多
  • 地面的材料特性?比如木質地板、水泥鋪面,或者地毯等,上面的細菌濃度會不同
  • 氣候條件?包括環境中的溫、濕度等,也會影響沾染到食物的程度

食物中毒不要來

總而言之,生活當中細菌無所不在,不管是哪種類型的食物,或者用多快的速度從地上撿起來,都建議不要直接吃。

食藥署的建議是:不慎攝食入病原菌,如病原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都可能會引發食物中毒,導致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所以從地上撿起的食物一定要確實清洗烹調後再食用,以確保不會病從口入。

 

隨時接收更多育兒文章 ?

資料來源:食藥署

奶熊工作室|整理Bya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