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加入奶熊telegram
上次分享了林維信心理師的文章「你製造的危機感,為何孩子會收不到?(上)」,在明白原因之後,若仍有需要透過危機感讓對方行動的話,有些得注意的原則喔!
操作危機感的原則
1.恐懼源對他而言是鮮明、靠近的,而且他相信會發生
十條街外的火災你不以為意,但燒到隔壁家一定會讓你腎上腺素爆發。比起未來考不上大學,跟他說「現在還不念書,這次段考排名可能會掉到班上倒數」。
前提是他對成績排名還是在意的,而且他過去真的發生過太晚念書結果成績掉到倒數的經驗,他才會相信、他才會緊張,你的危機提醒才會喚起他的動力。
動力來自於你的提醒喚起了他腦內不好的影像、聲音或感受,細節越多越鮮明他的恐懼感會越大,所以僅能偶一為之並且適可而止。太常做他會麻痺。想像得太過火反而讓他焦慮到無法動彈。
2.需要有基本的因應方法和自我效能
不懂因應策略的人,危機造成的恐懼感是有了,但那只令他內部癱瘓、不知所措、動彈不得。所以在拋出危機感之前,要先確保對方有基本的因應方法和自我效能。例如:知道怎麼準備功課,且這個準備方法對成績有一定的幫助。
順勢問他之前段考都怎麼準備功課?要花多久時間?「需要的方法」和「需要多少時間」就會進入他的意識中。對一個毫無自我效能的人而言,他們習慣處於失敗中,早已自我放棄。你提醒的危機只是讓他多「蒐集一張失敗」。
相對地,會認為「危機就是轉機」的人,其實腦中早已浮現過去可以應對的經驗。剩下的就是找出更具體、更符合此次狀況的策略,並嘗試去做,從中找出最佳解。
3.站在他的角度提醒他,不要比他還擔心
就像明天要搭飛機的人,他知道自己今晚要早點睡,你的提醒只是讓他意識上知道要預留多少睡眠時間。當他意識上已經知道了,我們還比他擔心,他容易覺得煩,防衛就起來了。
越能從他的角度和狀態去提醒他,他才能越把我們的擔心收進心裡,視為是一種真誠的關心。
操作危機感的注意事項
1.恐懼只能讓人避免最壞結果,無法讓人卓越
就像害怕排擠的人,他的努力頂多是讓自己不會成為最被討厭的對象(有時還事與願違),但不會變成受歡迎的人。所以,那些渡過危機最後成功的人,過程中早已把「避免失敗」轉換為積極正向的目標(例如:大家跟我在一起時會很快樂)。
2.利用恐懼所設的目標,一旦失敗會帶來更大的負面情緒
「如果我掉到倒數十名,我就會完蛋」設下如此條件的結果,真的掉到倒數十名就會有天崩地裂、絕望的感受(畢竟恐懼要一定的強烈,你才會真的動起來)。
而每一次的天崩地裂和絕望,又要用上更多的力氣才能再站起來(別忘了,完全沒有自我效能,就不會再有下一次努力的可能);即使成功擺脫倒數十名,也不會有太多喜悅,頂多鬆一口氣。而這樣的條件設久了,會越來越麻痺。會認為「好幾次念一點書就能低空飛過,倒數十名沒那麼容易啦」越來越不相信恐懼的結果會發生。
相反地,如果改用你嚮往的結果來設定目標,沒達成會失望;一旦達成會令你難忘且增進信心。
3.危機感只能短暫,不宜頻繁或長期使用
我們都不喜歡負面的感覺,希望趕快擺脫它。而人類面對更大的壓力,久了就會適應新的壓力水平(但對身心造成負擔,直到超出負荷的那天)。
4.用危機感當目標,易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失敗,造成更容易失敗
注意力放在成功,會比較常發現生活周遭成功的跡象;相反地,注意力放在失敗,會使我們更容易發覺快失敗的前兆。這會造成完全不同的心態。
發現越多成功跡象,你會告訴自己:「我好像會成功喔」,心情會愉悅穩定,並且會好奇自己做了什麼,而積極地想多做一些造成成功的努力;若是發現越多失敗的徵兆,反而開始覺得:「完了完了,我要失敗了」,心情變得沮喪無力,做事開始提不起勁,結果可能是胡亂找方法,或是開始逃避失敗(不繼續努力就不會失敗了!)
綜上所述,操作危機感不適用在已經自我放棄的人身上。
對方需要有一點過去成功經驗。在提醒他前,要知道他在意什麼。
選一個最近可能發生的結果,站在他的角度提醒他,並適可而止。
之後,再轉成正向期待,變成能持續長久的激勵。
因為,如果我們能看得到他光明的未來,不久後的某天,他一定也能同樣看到。
而我們想提醒他改變的事情,到了那天,他就會自己告訴我們了。
?本文經林維信心理師授權同意轉載,原文見以下連結:
奶熊工作室|整理Bya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