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人失去了過往賴以平衡自我的事物。
喜歡出國的、喜歡看電影的、上健身房健身的、享受餐廳美食的、參加各種課程的、還有各式戶外運動….現在通通得放棄,關在家裡。
眼看解禁是遙遙無期,心情也跟著悶了起來。空出來的時間,忽然不知道要做什麼。
原來這些事物,
平常一直擔負起平衡我們身心內外的任務。
現在,我們因此失衡了。
它們不僅僅是紓壓,還可能牽涉到生活重心的安排、人生目標的想像、自我形象的維持、興趣專業的發展……
然而現實在此刻讓人必須去尋求替代。
這剛好是個時機,能讓人去檢視自己與它之間的關係。
我可以沒有它嗎? 沒有了它,我會怎麼樣?
以前是我選擇做它,還是這已成為了一種依賴?
它能讓我逃避問題? 還是它讓我更有能力面對問題?
又,我能以更開闊的心去接受替代選項嗎?還是失落一直讓我抱怨無法回到過去的美好?
如果這世界從此少了這項事物,我,會變得怎麼樣?
這讓我想到最近很紅的電玩廣告台詞:
「因為什麼都沒有,所以什麼都做得到。」
現實上並不容易,因為考驗著每個人與自己相處的能力。
一旦失去了你倚賴的東西,你有辦法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嗎?
圖片來源 / 4GAMES
晤談室裡,我看著眼前才一節課不能用手機就哇哇大叫的青少年,心想著:
眼前有這麼多的東西(我帶了桌遊和球),卻不知道該怎麼讓自己快樂,
要是真把你丟在充滿素材的荒島上,也會變成「什麼都做不到」吧。
然後下一秒想到因為疫情而放棄出國的自己,
我是不是也像眼前的青少年一樣?
其實,注意力在尋找下一個替代品之前,應該先回到自己身上。
因為目光一直停留在外在事物上,是無法與自己共處的。
?本文經林維信心理師授權同意轉載,原文見以下連結:
奶熊工作室|整理Bya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