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其他大人比起來,孩子特別喜歡盧你嗎?

當他使出渾身解數,軟的求情、硬的威脅。或狀似理性跟你談條件,或抓你語病,跟你比誰邏輯有漏洞。這些都行不通時,他還可以使出大絕躺在地上跟你又哭又鬧。

這時候你可能會開始懷疑人生:為什麼不去找其他大人鬧,偏偏是自己要受這種苦?

要解答這個問題,要分為兩個部分來說,

一是為什麼他很多事情都要用盧的?

二是為什麼總找上你?

盧人、凹人這種行為,是在反映他的不安全感。

這其實是在對自己同時傳達雙重的訊息:「我一定要得到」、「我得不到」

如果他要的東西他不怕拿不到,他就不需要讓恐懼跟慣性支配他的行為。好比路邊有家每天都會開的小吃,你不怕吃不到,你就不會急於非要馬上買下它不可,不會買不到就抓狂焦慮做不了任何事情……

此時你可能有兩個疑問:

「孩子跟我盧的東西又不是多寶貝,我也常給他阿。」

「他就是確定盧我他一定拿得到東西,為什麼說他是怕拿不到呢?」

因為這種「怕拿不到」的心態,不是客觀的價值認定(如同坊間的飢餓行銷也不是真有那個價值),而是:因為這已經成為他的習慣,他不相信(或不知道)別的方法可以要得到。

過往我們設下的規則或要求,有時通融,有時又不給過,他無法預測這次的賭注是他會贏還是你會贏,所以每次他都很不安。

「我一定要得到」跟「我可以得到」,是很截然不同的心理狀態。上面路邊小吃的例子,就是「我可以得到」的心態,對於滿足那個需求是有安全感的、有信心的,就算今天小吃攤沒開,我也不擔心,因為我知道我還有很多機會可以買得到,而且我有能力買到。

小孩對於被拒絕,如果是這樣的心態,他就不會盧人、凹人、耍賴,但正因為他還沒有學習到穩定的面對拒絕挫敗,所以他一定非要得到,才能解除自己的焦慮。(「我一定要得到」,否則「我就輸了」、「我就等於被大人控制了」)

這就是為什麼對於規則要保持一致,讓他知道只要超過界線就是不可以,這種穩定的拒絕才能讓他知道界線在哪裡,才能讓他知道只要不超出界線,他就是有機會、有信心、有能力得到的。

再來,我們談孩子特別喜歡盧哪種人?

答案是:狀態不穩定的人

造成不穩定的狀況很多,可能是情緒起伏比較大、常常處於分身乏術、怕被對方踩線、容易懷疑自己、內在價值觀衝突……

一、情緒起伏大或分身乏術

情緒起伏大的人,比較容易被對方掌握。因為他知道你心情好的時候跟你要東西特別容易成功;知道你焦躁的時候,一定不想被煩,只要煩你,你就容易答應要求;知道你生氣的時候,如何讓你更火大(或是如何討你歡心),讓你喪失判斷力。

因為你的心情很好猜,他可以從中找到攻略你的不同方法(不用懷疑,每個小孩都做得到,因為這跟能力無關,這是人性)。

二、怕被對方踩線

你越怕對方踩你的線,對方越是想踩你的線。這很弔詭,但人際氛圍,就是能讓對方察覺到你的「怕」(即使你沒有表現出來)。

你如果穩定,他「行動」前還會有所忌憚;但如果你會怕,他不去踩踩看豈不是對不起自己?!

至於為什麼會怕?可能是你不忍心、你不太會拒絕別人、你沒有經驗告訴自己可以怎麼做、你怕會破壞關係……

原因很多,除了經驗可以學之外,其他要回歸到大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個性,是否想多加探索自我,從中摸索如何做一些調整,替自己找回更多信心。

三、懷疑自己或內在價值觀衝突

小孩在盧的時候,常常會提出各種疑問,要你解釋,要你給答案,不論你怎麼回答,他都可以繼續追問下去,因為,小孩此時根本不是要答案,答案是什麼一點都不重要,他只是要你退無可退。大人越多解釋,反而有更多漏洞讓小孩抓住。

這不是要大人搞獨裁,對小孩都不解釋、只要小孩閉嘴聽話就好。而是當你真誠的解釋,小孩看起來還沒聽進去就準備下一波發問的樣子,就要意識到「做解釋」到此為止就好。

在這種「一問一答」、「要求回應」的過程中,如果你容易自我懷疑,容易在這些事情上自我價值觀衝突,你的反應就會陷入不穩、動搖,對方察覺到就更不會放棄繼續盧你。

所謂的價值觀衝突像是:我是不是限制了他的自由? 我是不是剝奪了他的機會? 我是不是不重視他的需求? 我會不會傷害了他? 我是不是不夠愛他? ……等等。

在管教上,我們如果有很多自我懷疑,我們就難以貫徹我們當下做的管教行為,它會顯得沒有力道;相反地,如果我們的內在很篤定地支撐我們外在想做的管教行為,小孩能明白你是非常認真而且說到做到,你的言行就會被他認真看待。

綜合以上,要擺脫被小孩盧的大人,我們有幾個方向可以努力:

  • 試著在小孩面前,情緒是穩定的、起伏小的。
  • 與其想著對方是否會踩線,不如告訴自己「慢慢來也不會怎麼樣」,找回自己的節奏而不是跟隨小孩。
  • 想想自己過去任何「篤定」的經驗,時時重新感受那是什麼狀態,讓自己多去記得那樣的感受。
  • 問問自己期待什麼樣的結果,它是你最想要的(例如:希望小孩是一個誠實的人)。其他讓你猶豫的價值觀可以放在它後面慢慢來。就以這個結果當作內在目標來貫徹你的管教作法。
  • 解釋太多的時候,就讓自己停下來,不說話,看著他。只要你內心保持篤定,不說話可能比說話還有力道。

其實,當大人也從「我一定要做到」變成「我可以做到」的那一刻,大人就穩定了,小孩就能成長了。

 

?本文經林維信心理師授權同意轉載,原文見以下連結:

 

延伸閱讀:設限三步驟,讓孩子學會社會規範

 

隨時接收更多育兒文章 ? 加入好友

奶熊工作室|整理Bya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