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堅持規則,實際作法上有四個部份:
一、 他此刻沒有做的很好
我們讓他知道我們注意到這個狀況。盡可能客觀不帶評價的描述孩子當前的行為。當然,此刻我們會想設限,就是因為我們覺得孩子有地方沒做好、沒有符合我們的期待,這個部分先緩一緩,等到第三個步驟再來表達。客觀不帶評價的描述像是:
「你在收玩具的時候,有玩具掉在外面」
「我看到你在床上跳上跳下」
「你出拳打了妹妹」
「這節課你好幾次糾正同學」
二、 說出他背後的善意可能是什麼
在我們客觀描述完他的行為之後,緊接著就是能先設想他行為背後的善意。這裡的善意泛指惡意以外的其他可能動機。
咦?我們不是還無法確認他真正的動機嗎?對,所以這個部分的動機是「用猜的」。
猜錯了怎麼辦?不會怎麼樣,因為我們不會去討厭想幫我們說話的人,所以即使猜錯,有的孩子會直接糾正,說出他內在的「動機」(我們選擇相信此時他講的動機真的是他非惡意的部分);有的孩子則會默默地聽你說,然後我們可以看到他臉部的線條開始軟化。他雖然知道「你還不怎麼了解我」,但是「你開始願意想了解我了」,這點比什麼都還重要!
上面的例子,其惡意以外的動機可能是:
「你想快速收拾好玩具,讓我知道你有記得規則」
「你可能想告訴我跳彈簧床很好玩,甚至想邀我一起玩」
「可能你覺得委屈,你想警告妹妹」
「你想讓我知道,這節課你很認真,你希望同學能學到正確的知識」
說出他的善意,我們的態度不能是讚美,因為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鼓勵他此刻的行為,態度保持誠懇就好。也許你會想:「我已經看出他的內在動機了,說這些話不是很假嗎?像是愛糾正別人的孩子,就是想賣弄嘛….」或是會覺得:「他說的動機,一聽就很假,我們還要順著他嗎?」記得,重點是「讓他有機會處理自己的情緒,並且適應當下這個情境」。
你直接戳破他,只是讓他的羞愧感快速飆高,見笑轉生氣。他只覺得你不了解他,你只是在誣賴他,而不會學習到他的行為真帶有這種意圖。為了讓他有機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我們要讓他知道我們真的因此感到困擾了,於是要接著第三個步驟。
3. 也說出我們的困擾
單純平和地說出我們的困擾,不帶威脅,不帶人格評價。舉例可能是:
「但沒被你注意到的玩具,掉在地上,有人踩到會受傷,你的玩具可能會壞掉」
「這樣跳,你很容易會掉下來受傷,而且床會凹陷,家裡要花好大一筆錢買床」
「打人不能解決問題,妹妹會打回來,你又更生氣,兩個人都受傷」
「但我上課會一直被打斷」
這個困擾如果能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例如:你的玩具可能會被沒看到的人踩壞),他會更能接受。當然,孩子可能會跟你辯:「才不會!」此時,你只要定定地看著他說:「但真的發生了你會難過生氣,我也會。」後來,孩子不論再多說什麼,不用再為此多做解釋,因為我們不是要爭什麼「事實」,我們只是在表達我們感到困擾、感到擔心的態度。
4. 留給他一些轉圜的空間和時間
我們前二篇所講的第三個原則:「讓他有機會以他的步調、在他的空間裡,面對自己的情緒」意思是,孩子外在行為的不配合,其內在都是一種情緒掙扎。要能成長,他需要有能力去處理自己的恐懼與挫敗。而這種情緒能力是要在每次的衝突情境下給他機會去練習、去面對的。
我們前面的步驟與原則,目的都在「接住他的恐懼與挫敗」,只要他的情緒沒有再升高,我們都算是有初步接住了。接下來就是給他時間去消化並且實踐第四個原則:「給他機會,讓他知道我(們)一直在乎他,歡迎他回來」
這個機會,指的就是面對自己情緒的機會、練習彌補的機會。我們在他試著平靜自己情緒的時間裡,仍是在乎他的;在他平靜自己之後,我們還是可以像之前那樣開心的互動。他就不會有種「因為做錯而被懲罰被孤立拋下」的錯覺(在恐懼與挫敗的情緒下,人很容易會亂想的)。實際上要怎麼展現這樣的態度,沒有一定的作法,看狀況而定。
過程中,他可能會生悶氣、或是碎念、或是繼續盧你,我們就是留時間給他(在團體輔導裡就是跳過他,先跟其他成員互動)。至於要不要讓他獨處,不同狀況有不同的判斷。或許可以平和地問他:「我想在這裡陪你,但不知道你覺得我在這裡不說話地陪你是不是種干擾?」(此時的陪伴,不要再多說話,因為這是他自我課題的學習機會)。為了不讓他有被我們拋下的感覺,我傾向於在旁陪伴,除非他表示希望獨處,我們就尊重他的意志。
當孩子情緒平穩下來,開始思考甚至是開做出彌補行動時,我們表達:「我知道你這段時間都有很努力地讓自己平靜下來」。
最後,你可以開始給他一些行為建議,而他也能開始收下了。
?本文經林維信心理師授權同意轉載,原文見以下連結:
隨時接收更多育兒文章 ?
奶熊工作室|整理Bya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