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們知道嗎? 透過指甲可以看出孩子的健康狀態喔!那要如何分辨呢? 一起和奶熊來瞭解指甲的基本結構,以及健康警訊與辨別方式吧~
指甲的組成結構
指甲主要是由硬角質組成的,也含有胺基酸、蛋白質、半胱胺酸等,而硬角質中間又有雙硫鍵,可增加指甲的硬度。正常指甲裡的水份僅佔7~12%,若指甲水份過少(低於18%),指甲就會變得很乾、易脆;若水份過多(超過30%),指甲就會變軟,呈白色貌。
正常指甲微紅且具光澤
一般幼兒的甲床是粉紅色的,指甲呈半透明樣,表面光滑,甲半月清晰明顯,且顏色和甲床比起來會稍微白一些。
從指甲看出身體狀況
- 指甲有斑點
指甲呈現花花的,或出現一些白點狀,代表指甲在製造過程中可能受到影響,使指甲基質無法落實,細胞之間沒辦法連接,導致指甲生長不完全。造成這種情形原因很多,例如受到碰撞而造成外傷,或之前指甲周圍有發炎或有濕疹等。但這些因素所造成的指甲斑點,會因為傷害或發炎消失後,隨著指甲持續生長,基質會慢慢恢復正常。
- 指甲有橫紋
指甲出現凹陷看起來就會有橫紋,如果是單一指甲有橫紋,表示當下有受到傷害,或是指甲過度修剪所致。當重大疾病發生的當下(例如:發高燒、嚴重嘔吐等)指甲上並不會有橫紋,約過一至二個月它才會顯現出來。大一點的寶寶若指甲出現橫紋,代表數月前曾罹患過需要住院的重大疾病(例如:腸病毒),嚴重時,指甲還可能呈現快脫落的現象。另外,手部周圍有濕疹、嚴重的甲溝炎,或是小朋友摳指甲等,也都可能使指甲出現橫紋。
- 顏色異常
1. 黃色:喝太多胡蘿蔔汁、吃太多芒果或木瓜,都有可能因為攝取過多維生素A而使指甲顏色偏黃。若排除這些原因後,指甲還是很黃,則要小心可能原因有:
(1)缺乏維生素E(包括:大豆、綠色蔬菜、葵花子等攝取來源)
(2)藥物引起:如四環黴素。
(3)支氣管、甲狀腺疾病,或是週邊水腫或腎病症候群等,會影響指甲生長速度,使指甲顏色偏黃。
但因為疾病引起的指甲偏黃,大多發生在年紀大的老人身上,比較少出現在小孩身上,寶寶指甲偏黃,主要還是和飲食、藥物較有關係。
2. 黑色:過度缺乏維他命B12(包括:牛、豬肉、蛋、牛奶、乳酪等攝取來源)、葉酸(包括:肝臟、蛋、糙米、深綠色蔬菜、肉類等攝取來源),指甲顏色也會偏黑,且是呈現均勻的偏黑;受傷、發炎也會使指甲看起來顏色偏黑。
3. 藍色:孩子指甲顏色偏藍,要特別小心,可能是以下幾個情形造成:
(1)有遺傳性疾病,例如:威爾森症候群(一種自體隱性遺傳疾病)。
(2) 藥物引起,例如:使用四環黴素等。
- 灰指甲
若寶寶的指甲呈灰色,必須留意是否為黴菌感染。大部份的情況是患有香港腳,因香港腳大多沒有症狀,也不會搔癢,罹患後容易延誤治療,久而久之,指甲漸漸變成灰色。通常寶寶罹患灰指甲多半是因為家中成員有香港腳或灰指甲而被傳染,建議發現後要及早就醫,避免症狀繼續惡化。 - 杵狀甲
指甲角度朝下彎曲,且末梢指節似鳥嘴形。起源於以下原因:
1. 家族遺傳
2. 先天性心臟病
3. 缺碘
如何照顧孩子的指甲
寶寶的指甲和大人一樣,也需要好好保護,看看有哪些保養方式?
- 幫寶寶的指甲擦乳液
平時在幫寶寶擦乳液時,可順便帶到手腳指甲,藉此補充水份和油脂。
媽咪也可順便觀察寶寶手腳末端的變化,包括指甲顏色是否偏藍、黑。若活動力和精神狀況都良好,只是指甲有些異常,可先做觀察,如果狀況未改善,再至皮膚科檢查。 - 寶寶指甲定期修剪
寶寶常會咬手指,或是將手放入嘴裡,很容易將細菌吃下肚,因此保持指甲的乾淨是很重要的。媽咪可以在幫寶寶洗澡時,可用紗布巾擦拭指甲末端,把污垢擦掉。若發現有難清除的贓物,千萬不要以堅硬的針狀物試圖挖乾淨,容易造成甲床剝離,且更易遭細菌感染。此外,可選用市面上販售的「寶寶專用指甲剪」或是刀面呈圓弧狀且側面有保護套的小剪刀,剪刀末端最好有圓弧保護設計,以免寶寶不小心抓傷自己喔。 - 寶寶指甲不要剪太短
寶寶的指甲如果剪得太短,容易剪到肉而造成傷口,進而引起感染或甲溝炎。建議剪到和指頭齊平的長度就可以囉!而每個孩子的指甲生長速度都不同,所以多久修剪一次是因人而異的。一般而言,寶寶指甲大約1個月長0.3~0.4公分,所以大概10天到兩星期剪一次即可。
奶熊工作室|整理、編輯Wendy